连载丨攻克骨病顽症的人(五)

来源:湖北大中中医院_武汉骨科医院_骨伤专科_骨髓炎_骨结核

自 立 门 户

 

自立门户,另起锅灶。

 

他失望过,但他决不会绝望。这时候,他收到了石家庄中医学校的毕业证书。这一纸毕业证书,给了他些许的力量和慰藉。

 

1985年,他报名这所全国闻名的中医学校学习。他想进行一次系统的中医理论的洗礼,使其技艺更高,胆量更大,腰杆更硬,筋骨更强。腰板得硬,中医不是认为肾主骨吗? 肾主骨,骨生髓,髓能养骨,骨又藏髓肾强才能骨坚。

 

两年寒暑易变,他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、中医外科医古文。两年的心血没有白费,他成绩优秀,获准毕业在他的成绩通知单上,记载着:

 

中医学基础  84   中药学    99

方剂学   98        古典医著选读   90

内科学   92        眼喉科学    90

针灸学   98        妇科学    90

儿科学   92        外科学   90

 

不几天,他又收到了中医学校奖励给优秀学员的一套 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,这套书3本,上、中、下册。为盐山张锡纯所著。他晚上捧读这几本书,白天去找门面,办执照。

 

而在医院,有关他的谣言却满天飞,甚至说他是开除的。

 

那些患者特别是新患者不明真相,信了那些谣言,以为夏大中医师不是犯了错误就是医术不行辞退了,对过去社会上流传的有关他是 “奇医”、 “神医”的神话就不再相信了,不再找他。

 

有些知内情的好心人为夏大中捏了一把汗,以为他会从此一蹶不振,一败涂地了。

 

“不,我不会服输的,我要向社会证明自己”。面对着流言蜚语的袭击,他有时也感到了自己孤立无援,有话没处话,有冤无处伸。

 

这事传出后,得到了湖北省第一律师事务所池化龙律师的关注。池律师认为夏大中是受害者。这以后,池律师被夏大中聘为常年法律顾问,给夏大中以法律支持和倚靠。在患难中相助的人,夏大中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。

 

在县消防队的门面那儿,一个骨科诊所出现了,这就是夏大中的专科诊所。

 

他租了间房子,重振旗鼓干开了。

 

贷款5000元作本钱,挂起了牌子。

 

在消防队租的那个小房子里,一家人挤在一起。买了两张桌子,两把椅子,就成了门诊部,由大中和杏平俩口子轮流值班,接待病人。

 

炎热的夏天,太阳毒辣地照着大地,在门诊部门口,大中和他的妻子李杏平坐在桌前,暑气蒸腾,地面发烫,他们轮换恭候病人,被晒得头昏眼花,露出的脸和膀子晒脱了一层又一层皮。有陌生人走过就怯怯地询问:“您是看病的吗? ”

 

这么是为了与新老患者接上关系。是一种求生存求发展的方式。

 

可真是睏呵! 大中看着日渐消瘦的妻子,妻子看着日渐消瘦的大中,两人默默无言。

 

晚上,熬药打丹,整夜整夜不睡;

 

白天,风吹日晒,只为守这爿门诊。

 

一坐下来就呵欠连天,但是在哪儿找时间睡个囫囵觉呢?

 

老天有眼,如此辛辛苦苦,终于得到了报偿。上帝是公平的! 天无绝人之路!

 

这天夏大中在书堆里清理旧物,寻找急需的一本医书,他翻着翻着,突然看见了一个旧本子。这本子很熟悉,发黄的张张明显有些年头了,又很难一下子想起来上面记了些啥。于是他信手打开这个本子。

 

一开不要紧,看清后他惊呆了,原来是在种畜场时的病人登记簿!

 

大中看着那一个个的人名,一个个清楚的地址,他的手和心都在微微发抖,好是激动!

 

多年以前的老患者,可这对夏大中是太有用了。他买来了一札札信封、信纸,给他们写信。

 

信上询问他们是否痊愈,有否复发,心存挂念,然后告诉了他们自己诊所的新址,让他们介绍周围的患者前来应诊。

 

诊所开业的办法与在种畜场一样,以痔瘘科促骨科。

 

那些看痔疮的,不收钱或者少收钱,主要是为了重新建立信誉,扩大影响。

 

新地址通过老登记簿上的老患者传向社会,患者们“按图索骥”,陆续出现在消防队租来的门诊部里。

 

即使是骨病患者,也采取了减免药费的办法。夏大中就是这么一个人,他认为钱不重要,对于一个医生来说,向这个社会显示自己的医术和医德,才是顶顶重要的!

 

血 防 站 卧 薪 尝 胆

 

渐渐的,患者上门的多了。可就在这时候,消防队提出要收回门面。新址刚刚让社会知道,又要搬迁,夏大中真是欲哭无泪。

 

人的承受力是有限的,如此来来去去的折腾,让人心力绞瘁。

 

收回就收回吧,人家的房子说啥时要就啥时要,主动权在人家手上,自己只有任人 “宰割”,拨来拨去。

 

夏大中在消防队周围重又物色门诊地,然而临街的门面都没有了。如搬迁太远,患者们来了就很难找到夏大中了。

 

夏大中的离消防队不远的背街一家居民家里,租了一间堂屋,将桌椅板凳、坛坛罐罐搬来,又挂牌应诊了。

 

搬家时是很碜人的,一些人站在远远的地方瞧着这一对夫妇抬东抬西,象逃难一般,禁不住私下取笑,说这个诊所东一下西一下,象打游击似的。

 

打游击就打游击呗,挺起胸膛,没什么丢人的,让人家说,让人家看,坚信自己,心想事成。当年毛主席还不是靠打游击而走向辉煌的吗?

 

病人又找到了夏大中的新门诊部。1987年,夏大中的名气愈来愈响,真是 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那个私人堂屋租借的门诊部,患者们穿街走巷都要找夏大中而不再找其他人。

 

患者多了,可是没有住院部,许多远道而来的,只好住在旅社里,无法观察病情,有的干脆弄点药就回家,不利于彻底根治。

 

夏大中有时怀念起种畜场来,那儿虽说简陋,好歹有几十张病床,对患者有吸引力。

 

不行,一定得搞病房! 无论夏大中怎么想,思来想去都认为没有病房就不能发展,影响也不能扩大。

 

自己暂时还没这个能力,精力和经济有限。能不能借用别人的病房呢?

 

夏大中打起了县血防站的主意。

 

血防站有40张床位,但那几年基本上没有血吸虫病人,病房都是空着的。

 

夏大中找到县卫生局,把他的想法向局长汇报了。局长认为可以,利用他们的病床为患者服务,还可以创造经济效益,何乐而不为!

 

夏大中再去找血防站领导。

 

站长看到夏大中诚诚恳恳地来找他,知道他无事不登三宝殿,给他端茶递烟,然后问他有何事。

 

夏大中说:“我请示了卫生局,他们觉得这事需要您点头……”然后一五一十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
 

站长对大中是熟悉的,他欣赏这个小伙子的闯劲和医术,老一辈医务工作者,对后辈能扶就扶一把,况且别人也不是白借你的病床。于是站长很爽快地答应了夏大中的请求:

 

“行,大中,你在我这儿干。”

 

站长的支持,给夏大中以鼓舞、无论是痔疮患者还是骨病患者,凡是适合住院观察治疗的,都进入血防站住院部。站长拍着夏大中的肩膀,把他送出了门。

 

夏大中俩口子轮换着负责门诊和病房,一人抓一头。

 

血防站只提供病房,住院费、西药费全部交给他们,少量中药费、膏药费归夏大中。仅年把时间,闲置的病房因夏大中的病人而创收三万多元,纯利一万多元。双方都有好处。对于夏大中来说,他是为了打开局面,不在乎钱归谁赚了。

 

有了病房,对住院来的病人,夏大中使出浑身的解数诊治,从而给患者们吃了一颗又一颗定心丸。

 

夏大中明白,对每一个病人都得专心致志,一点大意都可能功亏一篑。

 

是的,夏大中想到的是怎样把事业搞上去,怎样使疗效更好,患者更快痊愈。

 

俩口子两个人,没个帮手,出个什么闪失都得靠自己的能力来扶危。

 

有一天夏大中出外买药材去了,李杏平在住院部打招呼。

 

这时,她听见县水利局一位老年痔疮患者在厕所呻吟,忙让人去看,才知道此患者痔疮敷药数日后因大便干结而致大出血。

 

李杏平忙把老人扶到病房,这时血防站的护士也来了。她们采取打止血针等办法,完全无效。

 

血从老人的肛门往外流,身下的脸盆已经接了大半盆。血象喷泉一样往外溅射,溅到墙上,床上,李杏平的身上。

 

老人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弄懵了,看着李杏平和在场的人。李杏平急得脸色煞白,她跟随夏大中多年行医,不知见过多少痔疮患者,象这种惨状还是第一次见到,完全没了主意。

 

这么流下去,肯定会流尽最后一滴血,人毕竟不是泉眼。正当李杏平急得快哭起来的时候,夏大中赶回来了。

 

听说病房出了事,他连口水都没喝就马不停蹄地赶往血防站。

 

见到那情景,夏大中冷静地想了想,就马上寻找患者的出血点,采用压迫止血法,强迫止血。

 

这一办法果然很灵,血一会就止住了,老人的性命保住了,在场的人都松了一口气。如果夏大中晚回来一会,那后果真不堪设想。

 

就在夏大中干得火红起来,血防站病床爆满时,他也遇到了一些精神的骚扰。大中在对笔者说这段卧薪尝胆的岁月时,欲言又止,他只是说,别提了,过去的事情不再想。对那些事,他一直守口如瓶,后来笔者才向其他人打听到,有人打小报告,贴大字报……笔者问夏大中是否真有些等令人不快之事,他不置可否。总是缄默。

 

不管怎么说吧,有也好,无也好,夏大中当初的精神压力的确颇大。他肯定遭受到了冤屈和误解。但他挺过来了。人正不怕影子歪,一个人在世上想干点事,总有人说好说歹的,除非你不干事,与世无争,象个傻瓜或者逸民,高蹈人生,不思进取。

 

“龙 晒 衣”的 日 子……

 

血防站在借病房的1987年,是欢乐与痛苦并存。就在夏大中拼命工作红红火火时,遇到了风言风语的烦恼接着,一桩悲惨的事情发生了……

 

7月1日,是党的生日,这一天恰好是农历六月初六,是大中的女儿7岁的生日;六月初六,又是旧俗龙晒衣的日子,照理说,应是大吉大利。

 

然而,这天下起了小雨,人们不敢把衣服拿出来晒了农历六月,天气酷热,下点小雨,空气清新凉爽了许多。

 

大中是个好父亲,可在创业的年月里,他无暇顾及女儿的生日,许许多多的事情都在等着他去办。

 

一大早,大中就出门了,他要到新市印刷厂买些做膏药的纸。为病人熬膏药才是大中心目中最重要的事,它比女儿的生日重要得多。

 

做妈妈的心还是细些,一早李杏平就对女儿说:

 

“今天给你包饺子吃。”

 

女儿自然很高兴,在当年,饺子是很难吃到的美味佳肴,包饺子吃,就象过年一样美。

 

买肉、买韭菜做馅,和面擀皮儿。杏平和她爹两人在厨房忙着。

 

自打办起了诊所,杏平的父亲就从天门乡下来到京山,与女儿女婿住在一起,给他们帮衬帮衬,做饭哪,烧丹守火添炭哪,照料外孙哪……

 

杏平父亲年龄不大,才47岁,身体尚好,有他在这儿,夏大中和李杏平觉得轻松多了。大中是个孝子,对岳父同样孝敬尊重,所以颇得岳父喜欢,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,翁婿二人关系融洽,很是投机。

 

岳父之所以放下家里的许多事来帮女儿女婿一把,他是看孩子们创业时的困境艰辛,夫妻二人忙里忙外,还要带孩子、烧丹、熬药,看着看着都象变了个人似的,都又瘦又黑得不成名堂了,是因为这,岳父才来的。

 

这一天,天气有些凉爽,小雨淅淅沥沥。

 

“龙晒衣”的日子下雨,是很少见的。

 

饺子煮好了,已到中午12点多了。女儿喊着要吃, 杏平让她吃,又喊爸爸去吃。

 

她爸正在院子里炼丹炉前加炭,见女婿还没回来,

 

就对杏平说:

 

“等大中回来一起吃吧! ”

 

杏平知道,平时他爸总是要等大中一起吃饭的,今天包了饺子,更要等大中。

 

杏平说:“爸,咱们先吃吧! 他回来他再吃,给他留着了。您肚子也饿了。”

 

“还等等他。”杏平他爸固执地说。于是她爸拿着鸡食瓢爬上楼去,在楼顶给关养的几只鸡喂食。

 

那是个简易的楼房,是大中父亲生前留下没整修过的,楼顶平台没有栏杆。

 

杏平她爸爬上去喂鸡食,又往路上看着,盼女婿夏大中的身影。

 

雨后的楼顶太滑,杏平她爸望着望着,没见到回家的大中。正待下楼时,一脚踩滑倒了,从楼顶上摔了下来……

 

杏平在下面屋里忙着,就听见 “咚”的一声,声音短促而沉闷,分明是什么从楼顶重重地落下来了。她忽然想起爸,心一紧,马上跑出去,循着声音在楼下一看,是她爸!

 

爸摔下来了,在地上已经人事不醒。

 

摸摸胸口,还有气。于是叫来人把她爸弄到屋里。

 

杏平那时脑子里乱作一团,见爸摔成这个样子,泪水直往下掉。在场的人中有的果断地建议: “还呆着干啥,赶快搞板车送医院! ”

 

于是杏平的爸被送往医院急救。

 

等到夏大中买回膏药纸到家,知道大事不好,拔腿就往医院跑。

 

来到医院,岳父躺在病床上,已经昏迷不醒了,打出一声声响鼾来。

 

大中懂得这打鼾的原因和严重性。

 

岳父摔成了脑溢血,这病一旦打鼾,病人就来日不多了。即使救活,也是半身不遂。

 

县医院的条件有限。如果是在武汉,也许能有办法,只要施行开颅手术,救活一条性命是没问题的。但在县医院,各种办法都用尽了,仍不能让他的岳父恢复知觉。

 

最后岳父再也没有醒来,永远地离开了他们。杏平哭得昏天黑地,大中也默默地掉下了眼泪。

 

岳父 “去”得太早了,他正当盛年,没能看到女婿女儿事业的成功。常言说得好,女婿半个儿子,岳父把夏大中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看待的,不然,他就不会到京山来。

 

特别是大中听说岳父是为了等他回来吃饺子,上楼顶喂鸡、望他才了此意外的,心中觉得有愧于岳父。

 

在这种失去亲人和遭到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的非议情况下,在双重的打击和压力下,夏大中没有沉沦,没有沮丧,没有气馁。

 

对于夏大中来说,经过的痛苦愈深,他就愈坚韧不拔,更加奋起。就象诗人们所呼唤的那样:“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! ”一只真正的海燕,只会在暴风雨来临时翱翔于波峰浪谷间,唱着更豪壮的生命之歌。

 

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

 

这一年,在父亲留下的老宅基上,矗起了一栋三层楼房。

 

夏大中是这么想的,老是租借人家房子打游击,也不是个事儿。毛主席当年打游击还是建立根据地来发展和巩固革命果实哪!

 

他四处借钱、跑料、请建筑队,这个三层的又窄又简陋的楼房做起了。只能说是房子,装修一点儿都没搞。楼下有20多平米的门诊部,另有三间病房,12个床位,楼上住家。这样,门诊、病房、住家三位一体,集中在一起,便于管理和应诊。

 

当1988年到来时候,夏大中的诊所不仅门庭若市,患者纷至沓来,而且夏大中本人也犹如一枝出墙的红杏,香飘四野。不管谁谈起京山,都要提到一个搞骨科的中医师夏大中。大中的名气和京山的名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。就象说起京山不能不提到聂绀弩、毛主席亲家张文秋和空山洞、香菇、桥米等等名人、风物、名产一样。

 

夏大中此时的患者已经遍及除台湾、西藏外的全国了。

 

六月下旬的一天,夏大中正在门诊部为患者治病,有个操着河南口音的武警同志问上门来,当知道接待他的就是夏大中时,掏出介绍信。介绍信是武警河南总队第二支队卫生队开的,上写:“夏大中大夫,兹有我部汪志全军医前往您处联系到洛阳联合办医院一事 (听说您在治疗骨髓炎等疾病方面,医术超群,有独到之处),请您大力支持并盼合作成功。”

 

同时,这位汪军医还带来了他们领导的一封信。汪军医把信也给了夏大中,对他说:

 

“夏大夫,您先读读,我们领导对您是寄予了厚望的,希望这次能谈妥,只许成功,不许失败。”

 

夏大中笑了笑,展开信——

 

夏大夫:

 

您好! 全家好!

 

我们素不相识,听几位同志介绍您在治疗骨髓炎疾病方面技术精湛,深受患者的称赞和好评。为了给病人带来欢乐,解除病痛,同时在洛阳也能大力宣传您的医道,造福社会,经我们部队领导研究,派军医汪志全同志专程前往拜访学习。其目的希望您能同我们合作。联合办医院。我们卫生队目前有工作人员30余人,有住院部床位60张,设备齐全 (心电图、透视、拍片、化验、理疗、手术室等)。具体由汪医生代表我们与您面谈。您有什么想法和要求可直言相告。衷心希望您能来洛阳和我们一道工作,我们欢迎您的到来,并虚心向您学习。

 

顺祝身体健康!

敬礼!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杜约孔

1988.6.22

 

夏大中读着这封来自武警部队领导的信,信中言辞恳切。虽然这多少有些唐突,但大中还是感动了。

 

汪军医对大中说,河南一带患骨髓炎、骨结核的病人很多,西医没什么根治办法,中医师们也没有找到疗效高的药,那儿的患者少部分跑到湖北夏大中诊所来,路途迢迢,特别对于一般的集体工人和乡下农民患者来说,是没有这个路费来的,都希望夏大中到那儿去会诊。汪军医还说,他们领导爱才惜才,领导说了,只要夏大中的人能去,一切问题好商量,尽量满足他的各方面要求,待遇和条件优惠。

 

夏大中将客人安顿好之后,对客人说他需要想想,需要征求家人的意见。客人说我得等你个回话,你不回个话我不回去。

 

夏大中百感交集,他深深感到,这一封信不管怎么说,是对他医术的一种社会肯定,也就是说,社会承认了夏大中,承认了他是个人才。

 

但是到河南去,牵一发而动全身,他是有家有口的人,他去不可能只身前往,要拖儿带女。

 

他把这事给李杏平说了。看爱人怎么说。

 

李杏平知道洛阳比京山肯定大,人家是个城市,可离乡背井的,她不想去。金窝银窝,不如自己的草窝,她故土观念重,不想离家远走。一句话,她不同意去洛阳。

 

夏大中也有自己的想法,这个想法总在夜不能寐时跳出来。他还没有到非出走外乡不可的地步,京山虽然有些偏僻,离城市远但交通还算方便,到武汉也不过几个小时。

 

面对着人家的邀请,他的心中的想法愈来愈明晰愈来愈迫切。

 

第二天,他婉言谢绝了河南客人的邀请,他对客人说:“感谢武警领导看得起我,一时半载我还走不开。等稍微闲了之后我再给你们去信。”

 

客人听后露出深深的惋惜和失望来,再一次强调了部队首长的诚意。没有办法,只好遗感地离开了京山。

 

同时,武汉军区疗养院和其他好几家部队、地方医院都相继到京山拜访夏大中,想把这个人才从京山挖走。

 

广州军区武汉疗养院是一家有名的医院,它所属的血管瘤整形矫形科也名满天下,拥有许多知名教授与医师。该科想与夏大中建立医疗联合体,他们拟定的合同称是 “为继承、发掘祖国医学遗产,促进骨髓炎、骨结核治疗研究和发展。”

 

该科给夏大中提供的条例更优惠,开设床位50张,共同承担研究骨髓炎、骨结核费用,无偿提供各种精密医疗器械,并希望达到成果被军队 (或地方)鉴定的目的。

 

说实话,大中有时有些心动。在武汉开设门诊,与部队医院共同研究人类可怕的骨病,使其成为一项被国家鉴定的科研成果。武汉是九省通衢,省城,那儿人才济济,科研条件好,信息量大。常言说,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。到武汉,没有不去的道理。但面对着一份份合同,夏大中就是不签字。

 

许多亲朋好友得知这一情况后都迷惑不解。他们劝他,正好趁此机会去再创一番大业,外面的世界很精彩,天高地阔,别人请到头上来了,怎么能回绝! 天高任鸟飞,海阔任鱼跃。京山虽好,毕竟只是个小县城,发挥才能的余地不大。中国的老话说:树挪死,人挪活。经常换个环境,创造的热情时时常新,机遇扑面而来。

 

大中也有他的打算。大中在某一方面又是很执拗的人,他心中有个谱,任何人劝说都不管用。他不是个喜欢轻易改变自己主意的人。

 

县 长 支 持 他

 

这天傍晚,夏大中站在自己三楼顶上,看着他生活了数年的京山县城。他舍不得离开这里。

 

北望张良山,南依惠亭山,氵鬼水河由西向东穿城而过,缓缓流淌。东面,宋代古塔老鹳塔在夕阳中别是一番古朴的风韵。更远处,惠亭水库波光潋滟。山势环抱的京山县城,这些年变化真是快呀,一栋栋新楼竖起,一条条街道诞生。改革开放给她注入了无限的青春和活力。

 

作为一个酷爱读书的他,知道城关新市镇悠久的历史与兴衰,也对整个京山县的历史略有所知。这儿的农民起义领袖王匡、王凤曾在西汉末年扯旗造反,被称为“绿林起义”载入史册;辛亥革命时期,同盟会员刘英、刘铁两兄弟于辛亥革命起义第三天 (1911年10月12日)。

 

在此组织数千人奋起响应,号称中华民国军政府副都督。大革命时期,这儿是贺龙领导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一部分。抗日战争时期,李先念和陈少敏率领的新四军五师曾在这一带战斗,相继在京山成立了豫鄂边区行政公署和边区保安司令部。

 

而京山还是 “屈家岭文化”的发祥地,它被称之为长江流域古代文化的代表。京山山丘、河流、川岗、平原俱全,真可谓资源富庶,物产丰富,人杰地灵。他夏大中虽然不是生于斯,却长于斯,两岁就随行医的父亲来到此县。后来,父亲在此行医,一直到走完了生命的旅程。他自己最初走上行医的道路,也是在这儿起步的,是京山收留了他,并给了他施展抱负的机会。父亲在这儿离开了人世,岳父也是在这儿离开了人世。这儿长眠着他的家人。他对这块土地是有感情的,他无法割舍,也不忍离开。

 

夏大中看着夕晖中分外迷人的京山县城,他发现他的心深深地眷恋着这块土地,感慨万千。京山县地方好,京山人更好。特别是各级领导,在他创业的路途上,给予多种扶携和方便;还有那些经常关照他事业的新朋老友们,他都铭记在心,希望能给予报答。

 

我哪儿也不去,我就在这儿发展,我要办一座县级专科医院!

 

夜色降临了,他回到书房,摊开信纸,奋笔疾书。

 

尊敬的殷县长:

 

您好!

 

我叫夏大中,在新市镇开业行医,对治骨髓炎、骨结核等外科病症上,有一定的特长,深受全国二十几个省市患者的好评。

 

由于我了解京山,热爱京山,近两年来,外省、县有几家医院都有意聘我去办专科医院,但我都推辞了。不为别的,我想到的是,别的地方能办我京山就不能办吗? 我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,下定决心将我父亲(老中医夏方清)传授的几位子女联合起来,自筹资金为我京山办一所“骨髓炎骨结核医院”,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,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疾苦,为建设京山、振兴京山贡献我们一份力量。故此,特恳请您支持我们行动。盼,盼,盼!!!

 

此致

敬礼!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夏大中

1988.6.30

 

夏大中写得热血沸腾,他想了很多很多。成败在此一举,他早听说殷县长是个惜才爱才的领导,待人宽厚,思想开放,如果求得县长的支持,一切事情就好办了,他的事业就会上一级台阶,锦上添花。如果得不到回复,他就只好接受外地的聘任,到异乡办专科医院去。

 

夜已经很深了,他一点睡意也没有。

 

第二天一早,他就把信递送了出去。

 

他真象信上写的那样,急切地企盼着,望眼欲穿。

 

殷县长接到这封申请信,她对夏大中是了解的。她认为夏大中的想法符合改革开放的精神。为振兴京山出力,应当给予大力支持才对。于是,她在这封信的末尾很果断地写下了 “请卫生局予以支持。殷暳暳”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。

 

殷县长的批示连同夏大中的信,转到了卫生局。

 

很快,卫生局领导进行了研究,并给了予批复。

 

批复落款日期是7月15日,离夏大中写信的时间刚好半个月,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回音并且是佳音!

 

他收到了这个卫生局的批复文:

 

——关于成立京山县

骨髓炎、骨结核医院的批复

 

我县个体医生夏大中同志申请:要求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,以民办形式自筹资金成立 “京山县骨髓炎、骨结核医院, ”县政府有关领导批示:要我局予以支持,根据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,发展专科医院这一特色是发展卫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,也是对我县卫生事业的一个补充。经审查考核,夏大中在治疗骨髓炎、骨结核这类疾病中确有独特专长,在群众中是有一定信誉的民间医生,因此,经研究同意:成立京山县骨髓炎、骨结核医院。

 

夏大中手上拿着这个批文,心中有多少酸甜苦辣。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,他也遇到了一些开明的领导。他吃了一颗定心丸。他哪儿也不去了,一心一意为他的医院拼搏。

 

在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,“京山县骨髓炎骨结核医院”的牌子挂起来了。

 

他是院长。

 

只能为京山争光,不能为京山抹黑。

 

是医院,就得象个县级专科医院的样子。置办家什, 购买器械,招聘人员。一切都得走上正轨。加上过去诊所的良好基础,医院不几天就焕然一新,象个样子了。

 

他名符其实地开始领导一个医院,并且是唯一的主治医师。

 

要得发,不离八。1988年,对于夏大中来说,是既往开来的一年。

 

这一年,他梦想成真。

 

然而,他也觉得他肩上的担子重了,他不能辜负县局领导的殷切期望,他只有把医院办好,办得有模有样才对得起领导、亲人、朋友、患者。办砸了,那不仅是自己的名声和牌子,那关系到整个县的声誉。

 

好在夏大中喜欢寻找压力,这条从小吃惯了苦的汉子,没风险担,没心操的话,还很不舒服呢! 他常说“不担风险办不成大事”,看准了的事就去办,不要犹犹豫豫。他说,你们看看,那些等待观望的搞出个什么事来了? 一辈子就那个样。只有冒险行动的人,才有可能成功。当然啰,需要有几分把握,无把握的事他夏大中也不会盲干。

 

“空着手的人散步,挑担子的人跑步,不为别的,那是因为有压力。”

 

在全体医护工作人员大会上,夏大中用这个浅显的比喻表明了他的决心。

 

未完待续……

To Top